“奶茶”刘若英:一切刚刚好

 

银幕上的才女,专辑里为爱痴狂的信徒,书里孤独的旅人,片场全神贯注的导演,这些都是她,但又不全是她。她可以是电视里的结婚狂,也可以是舞台上的“刘若男”,还可以是生活中温柔的母亲。就像拍《后来的我们》,过程曲折艰难,结果褒贬不一,但对于评价,刘若英并没有过多在意。在她看来,这是人生到了另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情,水到渠成,顺其自然,一切都刚刚好,不早也不迟,不好也不坏。她说,人的一生,最难的事情就是刚刚好,那我就把“刚刚好”当成是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吧。

名门之后

1970年,刘若英出生在台北市。两岁时,父母离婚,父亲带走了姐姐刘若玉,而刘若英则跟随祖父祖母。
刘若英的祖父曾任高官,祖母是名媛闺秀,一世得体,直到八十岁高龄,不穿丝袜依然绝不出门。“她走路时会把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。在重要场合,她绝对要穿旗袍以及有跟的鞋。”在刘若英很小的时候,祖母就教她待人接物,告诉她“得体不仅需要教养与决心,有时且是细致的操作”。
小孙女刘若英调皮又倔强,常常拿威严的祖父和“得体”的祖母没有办法。刘若英在纪念祖父母的散文《一世得体》中写道:“我尚且会提醒自己脸上总要带上笑容,心中满是欢喜。这很重要,因为唯有如此,才是一切得体皆宜,这是祖母教给我的。”
小孙女七岁的一天,祖母带她到钢琴前,刘若英摸着琴键问,“奶奶,我为什么要学钢琴啊?”小孙女连男女的概念都没有,祖母就告诉她说:“学好钢琴,长大了才会相夫教子。”
因为钢琴,小孙女更酷爱唱歌了。少女刘若英在温室中读完高中后,她选择一个人远赴重洋,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攻读音乐系,修习声乐和钢琴。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有些事情必须自己一个人勇敢去面对。为了负担生活费,刘若英利用业余时间到餐厅打工、教钢琴,假日则到中国城卖家具。留学的艰辛反而激发了刘若英的潜能,让她学会了独立和自处,学会了一个人面对困难、孤独和痛苦。

音乐:助理刘若英

大学毕业前夕,刘若英回到中国台湾度假,机缘巧合下,她认识了陈升。那是1991年,刘若英二十一岁,陈升正好比他大十岁。当陈升得知刘若英学音乐,就问:“你愿意进入滚石唱片做歌手吗?”
刘若英从陈升的助理做起。陈升当时还有另一个助手,后来成了无数女孩的梦中情人,他就是金城武。刘若英做助理期间,端茶倒水,做卫生,定外卖,她还要和金城武负责买槟榔和洗厕所,她洗一三五,金城武洗二四六。
“奶茶”的名字也是做助理时得来的。刘若英的英文名字叫Rene,念起来像台语的“牛奶”。陈升觉得“牛奶”不好听,就叫“奶茶”吧。没想到这个外号,跟了她一辈子。每天下午刘若英给大家订定外卖,陈升总点奶茶,大家好奇地问:“你怎么这么喜欢喝奶茶?”陈升笑着说:“因为奶茶有奶的芳香却不像奶那么腻,有茶的清淡却不像茶那么涩,所以奶茶可以喝一辈子不会腻味。”
这段话后来演变成了陈升对刘若英的评价:“刘若英就像一杯奶茶,她虽然不算标准美女,但就像杯温暖的奶茶,虽然没有红酒的高贵典雅,没有咖啡的精致摩登,却自有一种温润香浓的芬芳。”
不同于靠颜值和气质走得顺风顺水的金城武,不算大美女的奶茶的助理之路艰辛而漫长。她记得当助理的第一张唱片是潘越云的,CD上还印着“制作助理 刘若英”,这让她兴奋了很久。

演员:少女小渔

刘若英结果,歌手还没做成,倒是先去当了演员。做助理期间,她刘若英认识了导演陈国富。1994年,陈国富筹拍《我的美丽与哀愁》,找不到合适的女主角,就邀请刘若英出演。
《我的美丽与哀愁》成了奶茶的银幕首秀,在杜可风的镜头下,影片披着灵异玄幻的外衣,表达的却是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情感遗失的问题。刘若英在电影里吊诡、反复地唱着“想要问问你敢不敢,像我这样为爱痴狂”。
这首《为爱痴狂》是师傅陈升为她量身定制的,也是她的第一支单曲,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制作,拿到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原创歌曲,一炮而红。同年,张艾嘉拍《少女小渔》,打电话问陈升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。陈升想到刚拍完陈国富电影的奶茶,说:“我这有个家伙,在公司干了很久了,还不错。”

陈升给张艾嘉发了奶茶的一张略显“土气”的照片,张艾嘉一看,忧郁、清纯又不张扬的气质,和“小渔”那样神似。见到刘若英本人,张艾嘉更是眼睛一亮:白衬衫、牛仔裤的奶茶神清气爽,一口标准的国语,非常适合小渔这个角色。就这样,24岁的刘若英成了电影《少女小渔》的主角。
《少女小渔》是当时电影公司的年度大戏,很多人都认为不应该找一个新人,就连监制李安也为此纠结,但张艾嘉认为,刘若英可以。影片里有一场脱戏,刘若英坚持不脱,但又不知道怎么跟张艾嘉说,就请来了陈升。在师徒俩的坚持下,张艾嘉最后做了妥协。“少女小渔”让刘若英摘得了人生的第一个“影后”。

1998年,“滚石唱片”发行了刘若英的第四张个人专辑《很爱很爱你》。同名主打歌《很爱很爱你》原曲改编自日本,点出了刘若英贯穿整张专辑的爱情和生活观。

《很爱很爱你》与接下来收录《后来》的《我等你》,两张专辑都有不俗的成绩,“知性”“孤单代言人”等称号也从这个时期初见端倪。

写作:下楼谈恋爱

她说,如果不做歌手、不演戏,她就选择写作,以此来倾诉自己。她的第一本叫《下楼谈恋爱》。
她第一次跟李宗盛合作唱片,还没聊几句,李宗盛就像心理医生一样一脸严肃地看着她说:“奶茶,你先去谈个恋爱,再回来找我做唱片。”

张艾嘉拍完电影《20 30 40》之后,也跟刘若英说:“Rene,我觉得你应该去谈恋爱,你的脸上拍出来都是冷色调,一点也没有女人谈恋爱的甜蜜……”
刘若英开玩笑说:“恋爱?谁不想呢?可是恋爱不是一个人的事啊!被你们说得那么招之即来,好像下个楼就可以找到对象似的……”
于是,《下楼谈恋爱》这个书名就诞生了。刘若英说:“或者你会说我想谈恋爱想疯了——楼梯在哪里都还不知道,就以为下了楼就搞得定。”
拍戏的间隙她又调侃张艾嘉:“今年拍完这戏放我个假,我得趁年轻生个小孩。”只听张艾嘉回她:“那你起码要肯先下楼找个男人吧!”
于是,《下楼谈恋爱》这个书名就诞生了。刘若英说:“或者你会说我想谈恋爱想疯了——楼梯在哪里都还不知道,就以为下了楼就搞得定。”

陈升曾说过,做音乐有时候还是挺快乐的,因为可以许多人在一起,但是写作是很孤独的,就好像一个人在森林里探路,有的作家找不到路就自杀死掉了。
刘若英却十分享受写作的孤独感,白天唱歌演戏,晚上写作发呆,是她的生活常态。只要给她一支笔一张纸,她就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世界里。
文字在刘若英的“独处”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,“其实就是自己在和自己聊天,而且是情绪的整理和抒发”。
喜欢舞文弄墨的女明星不少,但这么高产的似乎不多。刘若英很喜欢的作家董桥是《苹果日报》主笔,特别写信邀约她为该报副刊写专栏。她看到林奕华转来的约稿信,一边激动地浑身发热,一边自我反省:“别人看来是红色的东西,在我眼里可能成了灰色。”
她说的灰色,是她骨子里和笔头下那种与生俱来的悲观感和孤独感,就像张爱玲那样。她不得不慎之又慎,开始了两周一篇的专栏作家生涯。

《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》已是刘若英第六部创作文集,出版社向她约稿的时候,她还是一个人,开始写的时候,她的身体里已经多了一个生命。新书签售会她要到处跑,记者问她,你出来了,家里的宝宝怎么办?刘若英一下子就哭了。
爱家的刘若英和老公钟小江的相处方式也很独特,她曾在《我敢在你怀里孤独》一书中描绘过二人婚后的生活状态,一起回家,一个往左,一个往右;卧室、书房独立,只共用廚房和餐厅。在这本书里最经典的就是对于最亲密关系的解读——“真正成熟美好的亲密关系,是能窝在爱人怀里孤独”。

这就是刘若英,柔而不媚,朴而不俗,知性而得体,温婉而细腻,会做生活的智者和快乐者,一切都刚刚好。